素材来源于生活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不丰富,即所谓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当真是没有“米”吗?学生在校几年,要写《学校的花圃》一文,按理说写作素材不成问题,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花圃里的一切却熟视无睹,不但叫不出花的名字来,连花的色彩也讲不清楚,更不用说花的特点了。事实本身说明生活与作文材料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。其间,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与积累材料的习惯起着关键的作用。
小学生习作一般应经历“积累——表达——修改”的过程。这一习作过程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,也符合小学生写作的客观规律。而目前小学生忽略了“积累”与“修改”,只保留“表达”这一块。习作往往是提起笔来才开始,很少认真主动地进行作前材料的积累,有时只是被动地马虎地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观察任务。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学习如何表达。不少教师也习以为常,每次指导学生作文,大部分时间花在写作技能的辅导上,即注重教学生怎么写。结果是学生打草稿时愁眉紧锁,抓耳挠腮,觉得无话可说,没事可写,即不知写什么。因此缺乏写作素材仍是目前小学生习作的通病之一,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。
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阿·科瓦廖夫的论述,作文教学的心理过程是个“双向转化”的心理过程。在作文教学中,首先是现实生活、客观事物向学生的“头脑”转化,这是从事物向认识的第一重转化。然后是生动的思想感情向外部语言的转化。从心理过程看,学生习作时缺乏写作素材,实际上是从事物向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出现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