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»  教研天地  »  教研内容

  • 王雅欣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任能唯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华奕安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钱浒珂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张恺暄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张恺昕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高雅兰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胡诗雨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林语轩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林章怡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王之锴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陈镐杰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叶成峰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王天宇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乔红程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鲁城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杨议政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李佳阳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江梦妍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陈晶烁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王思楠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宋鑫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陈俊泽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陈伟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陈欣雨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陈星伊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仇鸿扬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苳彤雨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董涵新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冯翎芯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高玥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梁文馨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邵烁冰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苏越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王勐恺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王奕彤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熊静怡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杨远宏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张洛慈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张洛衔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周晨曦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吴秀煜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江秋雨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董欣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董昊岷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陈楠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[详细]
  • 游昕晗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姚罗怡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王雨佳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  • 林政  第21届奥林匹克杯全国作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。 [详细]
教研内容

作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

来源:本站   发布时间:2013/5/15 15:37:48    浏览量:

  “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。因而作文自身就是对外部社会的观察与感悟,对自身人格、性格的探究与完善。一篇好文章就是作者自身的审美观去展望大千世界的成功之作,所以文章是作者心灵与世界的沟通。”“作文的成熟,首先是思想的成熟,只有懂得感悟生活,才会有自己独特的眼光,才可能写出成熟的作文”。

  生活、观察、感悟、成熟,这是一个被称为“不悖理判逆者”的中学生发表的作文经验之谈。应该说,因为它的现实针对性和深刻性,对我们作文教学的现实启示也是深刻的。

  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要写出好文章,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感悟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:“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,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,才会做成什么文字。”叶老同时强调:“生活充实的涵义,应该是阅历得广,明白得多,有发现的能力,有推断的方法,情性丰富,兴趣饶富,内外合一,即知即行,等等。到这地步,会再说虚妄不诚的话么?”“我们作文,要写出诚实、自己的话。”

 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,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和思想的真实,而是文章结构的完整,立意、选材的新颖等等,重复着穿靴戴帽,在讲解介绍“范文佳作”中,热情期盼“优秀作文”的出现,可以说用心良苦,而往往事与愿违,作文大多假、大、空,千篇一律,千人一面:写老师往往出现风雨交加的乡村之夜,写父母往往少不了挤眼泪痛阵忏悔之心,写祖国总要高呼“我爱你”……小学起始如此,初中如此,甚至高中仍如此,时代似乎停滞不前了,毫无“时代的活水”。这种苦恼与困惑,历久弥深,周而复始。学生感叹日常生活太平淡,也太单调:鸡叫出门,狗叫回家,校门与家门之间机械地来回重复。每每捧读《优秀作文选》时,似乎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自己的生活很无奈。难道果真如此吗?其实不然。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将视野投向生活,“观察”这一看似传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,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,往往一味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,应该说每个人的生活是各不相同的,而且总有它的闪光点。只有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,才能写出自己的生活,才能出现各具个性的作文,那才是“诚实的”、“自己的”。

写作灵感来自对生活的感悟。作文的成熟,来自于思想的成熟。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对于一个人,一种行为,一个现象,一件事情,你是怎样想的,就要怎样讲,您何时候不可试图猜想别人想要让你说些什么,这种企图会使你成为伪君子,阿谀奉承者,以至最终成为一个卑鄙的人。”这段话看起来似乎在告诫我们不要做“伪君子”“卑鄙的人”,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,作文如做人,只有诚实,才能打动人,才能走向成功。只有冲破思想的牢笼,“带着真情实感的热情和勇气,走进作文和生活的广阔天地,我们才能找回‘失落的自我’,找回‘失落的自由个性和人格尊严’”。

  感悟是需有自己的思想的。要能感悟,就必然要积累。我想,积累,需要阅读,需要名家名著,需要“优秀作文选”。名家名著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文章技法,更是一种思想,一种文化,是另一种“生活”。优秀作文出自同龄人之手,亲切可比,能激发你的写作欲望。与此同时,还需要生活的积累,一方面要做有心人,用心去观察生活,用自己的真情去体验,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;另一方面需要借助报刊电视等媒体,看看外面的世界,拓宽视野,扩大知识面。积累之中,更要融会贯通,没有批评的吸收,就会使思想僵化,走进固有的套路,文章同样会程式化、概念化,失去个性。

  没有积累,生活是单薄而苍白的,自然就不会有比较,不会有思想,自然谈不上思想的成熟。感悟是建立在丰厚的积累之上的,即所谓的“厚积而薄发”。换言之,只有有了一定的思想,才有可能去观察生活、挖掘生活,才能有新的思想产生。一本《文化苦旅》为什么那么多人爱读,我看绝不是因为作者的文笔,而更重要的是,余秋雨先生不仅给我们展示了生活,而且带给了我们对生活的感悟;不仅因为他的“阅历得广,明白得多”,而且因为他的“诚实”和个性。这不是要学生都成为余秋雨先生,但至少希望因为有了我们现在的这种作文教学,在他们的未来做人作文中有更丰富的生活和对生活更深刻的感悟。

  我们的作文需要关注生活,“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”,而事实上,因为我们受陈旧观念的束缚,人为地拉大了语文、作文与生活的距离,拉大了学生与作文之间的距离。在实际的教学中,我们作文思想有太多的禁区,题材有太多的顾忌,写法上有太多的框框。我们的作文命题,很少考虑到“学生平时干些什么,玩些什么,想些什么”。即使考虑到了,作文指导时,却总在思想、题材、写法上大做文章,岂不知学生依然是“雾里看花”:选材构思,抓耳挠腮;为了一个华丽的句子,搜肠刮肚;材料还不知在哪里,根据题目,早就挂起了鲜艳的主题大旗,然后剩下的就是苦思冥想,哪里有一气呵成,酣畅淋漓,行云流水的快感呢?何来作文的兴趣呢?更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了。以其昏昏,岂能使人昭昭。

  “咱们平时作文,总是为了实际需要,……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,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,只因为要练习作文,才出个题目让他们作。就实际说,这有点,本末倒置,可是练习确实必不可少。因为,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,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。”

“命题作文既然是不得已的办法,总要经常顾到学生有什么可写,总想方设法鼓励他们的积极性,他们觉得非写出来不可。”

  叶老的这两段话可谓一语中的,告诫我们作文命题绝不可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。作文命题必须来自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实际,给学生一方自由的天空,少一些条条框框。倘若不能如此,如叶老所言,还不如写日记、记笔记,“凡是干的、玩的、想的,觉得有意思就行。一句两句也可以,几百个字也可以,不勉强拉长,也不硬要缩短。”“我觉得这样的习惯如能够养成,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了。”

  总之,“作文要有‘意’,要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,去看世界;作文要有‘情’,文章要饱含对生活的深刻感受。”

  失落的,该找回的赶快找回;过时的,该丢弃的赶快丢弃。作文教学呼唤走进学生的生活,走进学生的心灵。让学生到生活中去,去观察,去体验,去感悟,唯有如此,才有创新,才有独具个性的佳作。

Copyright © 2013  杭州竹君作文培训学校-小学生学作文的最好帮手   版权所有  
鄂ICP备13005558号